在水产养殖中,夏季高温时水体表面易形成(由残饵、粪便、死藻、有机碎屑等聚集形成的絮状或糊状薄膜),对养殖环境和水生动物危害显著,需及时处理。
物理应急处理:人工打捞,用捞网或专用工具轻捞浮膜,避免搅动池底淤泥,适合小面积浮膜;换水调节,每次换水量不超总水量 1/3,借新水冲击扩散浮膜,换水后补有益菌稳水质;机械搅动,开启增氧机或曝气设备,通过水流打破浮膜稳定性,同时增氧抑制厌氧菌,清晨或傍晚开启效果佳。
生物调控改善:投有益菌,泼洒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等,分解有机碎屑,或用菌平衡微生态,抑制有害藻类,选清晨或傍晚泼洒,配合增氧;种水生植物,在边角种伊乐藻、睡莲等,吸收氮磷竞争藻类资源,控制覆盖面积不超 1/3 水面;放滤食动物,投放鲢鳙、螺蛳等,滤食藻类和有机碎屑,密度依池塘承载力定。
化学辅助(谨慎使用):低刺激氧化剂,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可氧化分解浮膜,按剂量泼洒后及时增氧,24 小时内停喂;藻类吸附剂,蓝藻浮膜可用含腐殖酸、黏土的制剂吸附沉降,避免用硫酸铜等强刺激药物。
日常预防管理:控制投喂量,余饵及时清理;每 1-2 周用沸石粉等改底,减少底层有机物上浮;定期测溶氧、pH 等指标,溶氧低于 5mg/L 开增氧机,维持水体稳定防浮膜再生。处理以 “物理应急 + 生物治本” 为主,化学方法仅应急用,结合日常管理可有效控浮膜,保障养殖安全。